小米上市破發並不意外,步入下半場未來如何走

时间:2025-11-02 17:34:48来源:衣錦褧衣網作者:娛樂
  導讀:盡管小米正式上市了,但一開盤就遇跌,小米未來究竟如何應對上市挑戰?

  7月9日,小米集團於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這也意味著小米將開啟下半場的創業故事。從兩個月前遞交上市申請到今天,小米的上市之路可謂充滿波折,甚至在上市首日遭遇破發。業內人士認為,小米具備創新能力,但上市之後,如何保證業績的持續性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八年長跑

  7月9日上午9時30分,八年長跑,小米終於在港交所敲鍾上市。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最近正是中美貿易摩擦、全球資本市場風雲變幻之時,感謝十多萬投資者此刻真金白銀的投入,表達了對小米的認可和支持。他相信,好公司會脫穎而出。

  這是港交所近三年人數最多的一次IPO,到場人數達600人。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港交所主席史美倫、170多名小米員工和200多家媒體到場。

  在敲鍾前夜,小米點亮了北京、香港、上海、廣州、深圳等九大城市的地標,打出碩大的“謝謝”字樣。“我們是互聯網公司,從第一天開始就設置了同股不同權的製度。如果沒有香港資本市場的創新,我們很難有機會在香港掛牌上市。” 雷軍在港交所現場說。

  小米的股票代碼為“1810”,此次全球發售股份數目21.8億股,發行價每股17港元,發售結構為95%國際發售,5%香港公開發售。據悉,恒生指數公司在今年5月通過重大變革,這讓小米有望在10個交易日後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及其分類指數,將創下最快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的紀錄。小米共有7000名員工持有股票或期權,最早期的VC,第一筆500萬美元投資,上市後回報高達866倍。

  從今年5月2日遞交上市申請到7月9日敲鍾,小米經曆了兩個月的審核曆程,中間也經過不少波折。6月7日,證監會接收並受理小米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申請,小米成為CDR試點的第一單申請;6月14日,證監會披露了小米集團公開發行CDR招股說明書(預先披露更新稿),此次招股書新增披露了小米CDR占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低於7%、CDR發行價格肯定不會高於港股定價等關鍵信息。

  但時隔幾天後,小米官方微博稱,決定分步實施在香港和境內的上市計劃,推遲CDR發行申請。有接近小米的人士稱,小米此舉是考慮到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性以及CDR的創新性,為了更有質量的CDR發行,後續會重新啟動。

  6月21日,小米先行公布港交所聆訊後最新資料,該公司開始接受認購。包括高通、中國移動、順豐、中投中財、國開裝備、保利、招商局7家基石投資者已經全部簽約認購,均接受700億美元的上限估值。中國移動和高通分別投資了1億美元。

  破發不意外

  盡管小米正式上市了,但一開盤就遇跌。小米開盤價報16.6港元,較17港元的發行價下跌2.35%。截至中午休盤,小米股票成交量為3.17億。下午開盤後,小米股價在16-17港元之間徘徊,最後以16.8港元收盤。

  一位港股資深投資人士分析認為,有一種可能是:有市場力量趁市場不好,將小米股價打壓下去,讓參與窩輪、衍生品的投資者爆倉出局之後再擇機進場,在美國上市的阿裏巴巴也曾出現過這種情況。

  其實,小米上市不巧,正碰上了市場疲弱期。根據智通財經App發布的數據,自5月3日小米遞交上市申請至7月6日期間,恒指大幅調整,累計跌去7.84%,曾一度跌破28000關口。大藍籌同樣表現低迷,騰訊3月以來跌一成,瑞聲科技跌三成,吉利汽車跌23%。

  對於股價破發,雷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最近大市不好,短期股價不是最重要的,長期的表現才是最重要的,小米IPO從低點開始,未必不是好事。“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把公司做好,以經營做核心。”

  不過,是否破發對於小米來說顯然不是最重要的。雷軍在此前的公開信中就強調,“最近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順為資本CEO、同時也是小米董事會成員的許達來介紹:“順為資本沒有出售所持小米股票。”他表示,小米不要被短期股價、市值幹擾,最重要的還是小米要堅守初心,做好價格厚道、感動人心的產品。

  其實,在港股市場,股價破發的現象屢見不鮮。今年港股市場迎來IPO大年,截至6月30日,上半年上市公司數量較去年增長49%,融資額反而下降17%,且新股破發率高達70.3%。“我們不能刹車,市場是開放的,我們向每一個人開放。如果你對這個價格不滿意,你可以離開。”李小加在小米上市現場回答關於新經濟公司破發問題時說。

  破發並不意味著市場不看好。2014年9月,阿裏巴巴以68美元的發行價在美國上市,在上市剛滿一周年之際,阿裏一度跌到57.2美元,但這並不影響它在之後的三年後漲了兩倍多。

  未來如何走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說過:“市場短期是一台投票機,長期是一台稱重機。”市場及投資者對新上市企業的經營模式及成長潛力的理解和認可尚需時日,雷軍則麵對資本市場“喊話”:上市僅僅是小米新的開始。

  雷軍在上市前的公開信中表示,經過高管團隊反複測算,堅信未來小米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首先,我們的智能手機業務排在全球第四,而智能手機僅看存量就是個巨大的市場。我們要力爭保證持續的高速成長,力爭盡快衝入世界三強;其次,我們會有計劃、有節奏地進行品類拓展,還有很多千億級的市場等著我們一仗仗打過去,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第三,國際市場廣闊天空大有可為。2018年一季度小米的國際業務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已經達到36%。我們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盡早實現國際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僅這三條策略就保障了小米未來的成長性。”

  顯而易見,雷軍對於小米的未來充滿信心。他曾這樣形容小米生態鏈:“通過獨特的生態鏈模式,小米圍繞手機業務構建起手機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費產品三層產品矩陣,改變了上百個行業,未來這個數字會更龐大。”

  當然,從另一方麵來說,對一家企業未來發展的預測,絕不能夠盲目樂觀,而是應該從實際出發。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小米本身的品牌影響力、互聯網渠道的生根,已經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的問題在於,小米的生態路會不會持續走下去,硬件和物聯網能不能徹底打通。

  單看硬件部分,小米的技術基礎並不夠強悍。“小米需要將‘硬件’、‘新零售’和‘互聯網服務’3個優勢同時結合起來,才有競爭的優勢,而在互聯網營銷板塊,小米的硬件業務比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更容易落地。”洪仕斌說。

  在業績持續性上,小米早在招股書中就提出了多種風險因素,在597頁的招股書中占了46頁。業務與行業有關的風險被小米列為第一,包括未來可能無法賺取利潤,日後成本及開支金額會增加等。小米強調,若不能維持或提高經營利潤率,日後可能持續虧損。

  此外,“就小米所定位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目前已經過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期,小米應該為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的過渡做好準備。今天的股價破發正好可以讓小米更加理性”。洪仕斌說。

相关内容